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李健强

李健强 暂无评分

职业素养 心态压力

讲师官网:http://lijianq.sougen.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李健强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一、表现特征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二、形成原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百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三、治疗方法 对这类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份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 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 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2015-07-28
    查看详情>> 咨客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在各派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C·R·Roners)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咨客中心疗法的倡导者和创始人卡尔·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以后又学习了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弗洛依德学派的心理分析训练,他作为心理治疗专家曾在一个儿童行为指导中心工作了12年。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设想:“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来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疗》一书,为患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咨客中心疗法的特点 (1)十分注意咨客关系 咨客中心疗法不太注重治疗技巧,只注重治疗关系。罗杰斯说:“当一个为许多苦难而苦恼着的人来找我时,最有价值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使他感到安全、自由的关系,目的在于理解他内在的感情,接受他本来的面目,制造一个自由的气氛,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存在沿着他要去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关系中,心理医生不是以专家、医生或科学家的身份去理解他的情感,促进他的成长,不是以心理医生自己的理论去影响咨客甚至强加给他们,而是要在良好的环境里,让咨客自己内心世界发生变化。所以称之为“咨客中心”疗法。 (2)非指导性治疗 咨客中心疗法倡导非指导性治疗,不讲究技巧,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技巧。除了让咨客畅所欲言外,关键的还在于帮助咨客宣泄情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医生在会谈中,要不断地使用会谈技巧来激发咨客的情绪。 非指导性治疗的会谈技巧包括: 1)以某种方式确定咨客表达自身时所反映出的情感和态度; 2)确认或说明咨客的行为举止所反映的情感与态度; 3)指出对话的主题,但让咨客自行发挥 4)确认咨客谈话的主题 5)提出非常特定的问题 6)讨论、说明或提供与问题或治疗相关的信息 7)根据咨客的情况,确定会谈情境。 罗杰斯的经验 罗杰斯在数十年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同那些有各种烦恼的人直接接触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并积累了许多经验。简言之,有以下几点: (1)他发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装假。如:当自己生病时,不能装成正常人。 (2)在他承认自己不完善,接受别人的真实感情时,他才能有所改变,和别人相处也会更有效些。 (3)对别人理解越深,自己和被理解人的关系越会有所改变。罗杰斯说,他从了解患者的各种体验中学到了改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 (4)用他的态度创造一种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氛围,能减少和别人之间的隔阂,才能互相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5)能接受别人的感情、态度,包括愤怒的感情和仇视的态度,才能助人成长,因为这才是他真实的、要害的部分。 (6)他不急于叫别人照他的意愿去做。即不去塑造别人,越是如此,就越发现自己和别人都在成长变化。 (7)应当相信自己的经验。别人评价好的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例如:罗杰斯不是医生却在做心理治疗,批评和鼓励的人都有,可以不去管它。 (8)经验是最高权威。罗杰斯认为,不论是圣经或预言,不论是弗洛依德学说或其他理论,不论是上帝启示或人的指教,都不能胜过自己的直接经验。 (9)同样,应认识到事实才是真正的朋友。 (10)经验证明:人们都有一个基本的、指向成熟的、建设性的、自我实现和社会化的潜在趋势。如果能理解别人的感情,能承认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权力,理解越充分,他们就越能放弃以前对付生活的假面具,向前迈进。 (11)生命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包括信仰),应当允许别人发展自己内在的自由,对他的生活经验做出自己有意义的解释。罗杰斯把这些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都渗透到了他的咨客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中。 与其他心理治疗的不同 (1)它打破了以前疾病诊断的界限。不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对象部分神经病人和正常人,甚至精神病人,因为不叫他们为病人,而称之为咨客。 (2)只注重治疗环境和氛围,不重治疗技巧。罗杰斯说,心理分析法的“钻心”技术无用,行为矫正法过分“机械”而失去人性。他批评以前的心理施治者把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强加给别人,叫他们无条件接受,阻碍了病人发挥自己的潜力。 (3)轻视专家的作用。批评心理分析中父母——子女式的医患关系和行为疗法中的师生关系,主张施治者不应以医生、专家的身份出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咨客,不给于具体的指导和分析,指引到他们抒发自己的情感。 罗杰斯的心理病理学观点以及治疗步骤 罗杰斯认为,有机体都有一种天生的基本趋势,要以各种方式去发挥他的潜在能力,来推动有机体的生长、前进、成熟。比如幼儿学步,在正常情况下,小孩不论跌倒多少次,最后总是可以学会独自走路的,心理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合理、良好的环境中,一个人总是能靠这种天生的力量由小到大发育成熟,成为一个健全的、机能完善的人,在人的成长中,不利的环境条件,使人的这种趋势受到歪曲和阻碍,形成冲突,人就会感到适应困难,表现为各种乖僻古怪的行为。罗杰斯认为,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感受到许多经验并赋予正性或负性的价值,才形成了自身。自身能感知哪些经验是自己的,哪些是环境的、别人的。照罗杰斯的看法,一个人的自身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1)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即直接经验到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经验; (2)符合别人的价值观但已全部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3)符合别人的价值观,但并未被完全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经验受到歪曲,包含在自身结构中。 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这第三部分的经验,会使他感到别人的评价和自身的经验发生矛盾的冲突。例如:一个小孩打了他的弟弟感到很快活,但不符合父母的价值观而受到了惩罚,因而得出经验是“这种行为不是令人满意的”。这个经验便使他自己的经验受到歪曲。如果不被完全内化为自己的,他就可能在得到快活和避免痛苦这两个欲望之间陷入冲突。在解决这些冲突时,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相应的价值观。这样,他的真实经验就被扭曲了,这个扭曲的经验虽然不一定能清楚地被意识到,但它仍以不同方式在影响着人的行为。由于自己的真实经验被否认而接受符合别人价值的经验,照罗杰斯的话说,人们的自身结构中就加进了虚假的成分,这些成分并不基于他的本来面目。在虚假的可意识到的价值和真实的意识不到的价值之间,就存在着冲突,然而,自身应当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如果一个人的真实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从别人借来的价值所取代,而本人又感觉好像是自己的价值。这样,自身内说就出现了分裂,这个人就会感到紧张、不舒适。为了阻止这些使自己感到威胁的经验形成意识,就在建立防御机制,来维持自身造成的假象,好象戴着假面具生活。这时,人就越来越不能与环境适应,并出现烦恼、焦虑和各种异常行为。这就是咨客中心疗法的心理病理学。 罗杰斯认为,这一心理病理学观点可以适用于精神病人、神经症病人和一些有烦恼体验的正常人,他们都是咨客中心疗法的对象。所以,罗杰斯不把他所治疗的对象叫做病人(Patient)、而叫做咨询客人(Client)。咨客中心疗法可分为若干步骤,罗杰斯强调,这些步骤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1)咨客前来求助。这对治疗来说是一重要的前提,如果咨客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在很大的压力之下希望有某种改变,咨询或治疗是很难成功的。 (2)施治者向咨客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施治者要向对方说明,对于他所提的问题,这里并无确定的答案,咨询或治疗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气氛,帮助咨客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施治者要使对方了解,咨询或治疗的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施治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咨客自我成长的气氛。 (3)鼓励咨客情感的自由表现。施治者必须以友好的、诚恳的、接受对方的态度,促使对方对自己情感体验作自由表达。咨客开始所表达的大多是消极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敌意、焦虑、愧疚与疑虑等。施治者要有掌握会谈技巧的经验,有效地促使对方表达。 (4)施治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这是很困难也是很微妙的一步。施治者接受了对方的这种信息必须对此有所反应,但不应是对表面内容的反应,而应深入咨客的内心深镍,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隐含的情感,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不论对方所讲的内容是如何荒涎无稽或滑稽可笑,施治者都应能以接受对方的态度加以处理,努力创造出一种气氛,使对方认识到这些消极的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有时,施治者也需对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释,目的是使咨客自己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 (5)咨客成长的萌动。当咨客充分表达出其消极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会不断萌生出来,成长由此开始。 (6)施治者对咨客的积极感情要加以接受和认识。对咨客所表达出的积极的情感,如同对其消极的情感一样,施治者要应予以接受,但并不加以表扬或赞许,也不加以道德的评价。而只是使咨客在生命之中,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自己了解自己,使之即无须为其消极情感而采取防御措施,也无须为其积极的情感而自傲。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咨客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 (7)咨客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由于社会评价的作用,一般人作出任何反应总有几分保留,加之价值的条件化,使人具有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因此常常会否认、歪曲若干情感和经验。这与人的真实自我是有很大距离的。而在治疗中,咨客因处于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受气氛的之中,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达到一种领悟,进而达到接受真我的境地。咨客的这种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为其进一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心理的调合奠定了基础。 (8)帮助咨客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在领悟的过程之中,必然涉及新的决定及要采取的行动。为此,施治者要协助咨客澄清其可能作出的选择。另外,对于咨客此时常常会有的恐惧与缺乏勇气,以及不敢作出决定的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此时,施治者也不能勉强对方或给予某些劝告。 (9)疗效的产生。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此时疗效就产生了。由于是咨客自己领悟到了,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付诸于行动的,因此这种效果即使只是瞬间的,仍然很有意义。 (10)进一步扩大疗效。当咨客已能有所领悟,并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时,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咨客发展其领悟,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的范围。如果咨客对自己能达到一种更完全、更正确的自我了解,则会具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经验、体验并考察自己的行动。 (11)咨客的全面成长。咨客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此时,施治者与咨客的关系达到顶点,咨客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施治者共同讨论。 (12)治疗结束。咨客感到无须再寻求施治者的协助,治疗关系就此终止,通常咨客会对占用了施治者许多时间而表示歉意。施治者要采用与以前的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来澄清这种感情,接受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
  • 查看详情>> 一、角色分析技术概述 角色分析技术是通过对个体人格特点、所扮演各种角色及其对应角色形成的角色系统及子系统的具体分析,帮助个体了解系统结构缺陷,进而完善结构、健全功能,优化角色间互动模式和效率,促进个体社会化。 角色理论(role theory)是阐释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G·米德首先将角色这一术语引入社会心理学,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团体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行为及行为期望,它规定了个体在扮演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时所应有的行为,并且个体只要扮演了某一角色,同社会或团体中的其他人将不约而同地以该角色所应具备的角色行为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提出的角色理论主要包括角色人格、角色结构、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规范、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的理论概念。 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生活,必然会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一定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且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同时扮演多个角色,例如一个男子不仅扮演父亲和丈夫的角色,而且还可能是公司主管、学会理事、体育教练、或者大学的进修学生等。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处于一定的角色系统结构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扮演一定的角色都是为了获得这一角色的相关利益或者为了减少利益损失(趋利避害),但由于每一个体的禀赋、成长环境、所接受的家庭学校教育不同,对角色的认知领悟程度、角色扮演技能和角色行为会有很大差别,但只有更符合社会期待的角色行为才更易于被社会认可和接纳,这样才不至于被社会孤立、排斥,进而满足自己被接纳的精神需要以及社会其他成员提供的各种利益。所以每一个角色都在尽力地按照社会期待在不断地进行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以期缩短主观角色认知与社会角色期待之间的距离,这一过程就是角色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角色分析技术把个体所面对的每一个对应角色,根据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水平,分别把他们归入三个层次(见图一):与个体关系最为密切的角色归入核心层C(central layer又称亲密层),大致包括父母亲、子女、兄弟姐妹、夫妻、好朋友、情人、偶像以及虚拟角色网络朋友、上帝、神灵等;处于核心层的角色感情色彩非常浓厚,相互之间的情感依恋很深,这一层次的任何一个角色一旦突然丧失,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创伤。而与个体之间存在一般关系的角色处于中间层M(middle layer 又称协作层、支持层),大致包括自己的一般亲友、老乡、同事、上下级关系、老师、同学等,处于中间层的角色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卷入较少,但对个体的的生存发展很重要,是个体利益实现的有效支撑。角色系统的第三个层次是边缘层F(frontier layer又称工具层),包括生活中接触到的与自己有权利义务关系,但极少有情感卷入的各种角色,如汽车司机、警察、商贩、售货员等,所以处于这一层次的个人联系是浅层的。 角色系统中三个层次的角色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处境的变化,系统中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比如邻居、同学变成了好朋友、夫妻,当然,好朋友、夫妻也可以演变成一般关系或者仇人。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